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与着力点?下面请跟着小编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1
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增长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Ø 保持GDP的合理增长速度是实现新发展阶段任务的根本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2019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2023年我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与高收入国家门槛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但这也对我国经济增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保持GDP增长的合理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Ø 避免“增长陷阱”需要我国保持经济增长合理速度
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比较大的分化,出现了所谓的“增长陷阱”问题。避免“增长陷阱”同样需要我国保持经济增长合理速度。
比较世界主要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的经济增长特点,可以看出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人均GDP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第二类是以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人均GDP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第三类是以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国家,人均GDP增长速度中低速。第四类是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经济增长率非常低。


图片来源:国家治理杂志
图1显示了这些国家在人均GDP的各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差异。造成上面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经济增长出现差异。
2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需要新的发展理论
Ø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分化、经济增长预期下降,世界贸易水平下降。各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世界经济预期下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呈现分化。这些现象会影响需求,随之世界贸易会下降。
世界呈现高利率、高风险的态势。世界通货膨胀水平呈现不同国家出现不同态势。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处于高位,高利率使得国际债务风险加大,国家主权债务的成本急剧上升,违约风险加剧。
世界经济增长的分化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复杂使得各国货币政策调整不确定性增加。一是发达国家2024年货币政策会转向,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二是东亚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具有极大不确定性,日本在今年3月份就改变了20年以来一直实施的负利率政策。
Ø 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改变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达到126.1万亿,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占世界制造业比重约30%。我国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资本和劳动力驱动)转变到开始以创新为驱动力的转变,为此,我国经济发展要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
基于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从以出口为导向转为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Ø 新阶段的发展动力改变,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这一理论需求,对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丰富和拓展。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人们对全要素生产率认识深化的过程。基于中国经济实践构建新质生产力理论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加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也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和指导意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具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人才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有利于将综合优势加速转化为新的比较优势。
3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Ø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

图片来源:国家治理杂志
因此,一个经济体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一是不断提升TFP,二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三是传统要素的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根据分析,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增长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TFP的差异。同时需要在经济中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如数据),新的生产要素的引入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另外,还需要传统要素的升级改造。无论是新的要素的引入、传统要素的升级,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都是需要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增长和科技创新投入结构的不断改善。
Ø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第二阶段,要保持经济增长就需要:保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高;通过创新促进第二产业升级,保持第二产业增长率处于合适的规模和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持第三产业增长率比较高。
Ø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需要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来支撑。我国需要从制度层面的生产关系着手,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同时,畅通要素的流动,构建统一大市场,提高要素的效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Ø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经济增长需要内需(国内消费和投资)和外需(进出口)的共同作用。在关注内需扩大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外需对我国经济的作用,也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促进我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4
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① 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力持续增长,保持我国GDP中高速增长
持续提升我国R&D(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一是拓展R&D投入来源,一方面增加政府投入水平,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增加R&D经费投入,确保R&D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二是改善我国政府R&D投入结构,加大中央政府的R&D投入水平。目前R&D经费投入中中央政府投入占比小,这样导致我国R&D地区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三是加大对农村技术创新的支持。我国整体的R&D投入强度已经达到2.64%,但存在较大的行业差距,2022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R&D投入强度只有0.58%,食品制造业的强度只有0.7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还只有0.40%。
改善我国R&D投入的结构,加大R&D经费中的基础研究投入。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增加基础研究支出力度。二要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中98%以上来源于政府支出,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支出很少,需合理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多维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支出。
改善我国R&D经费的执行结构,加大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加快形成创新产业链。我国基础研究以高等教育学校、研究与开发机构为主,其在R&D基础研究中的占比分别是44%与49%,企业只有7%。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基础研究力度,丰富基础研究机构类型,拓展创新产业链。
② 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以国家数据局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职责定位,加快数据要素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统筹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对数据交易与流通进行有效监管,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多维数据治理生态。推动“三权分置”数据产权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快完善数据资产评估、数据流通交易、数据安全、跨境传输等基础市场制度,实现数据要素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完善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夯实我国数字核心技术的优势。要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完善数据循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企业主体积极参与。
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一是对数字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开发等新型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基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新型就业模式。二是通过大范围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推动数据与劳动和资本等传统要素协同,发挥数据规模报酬递增、低成本复制等特点,改善传统产品和服务,催生和培育数据型新产品、新服务,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从而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③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善数字经济结构,促进三次产业数字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一是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应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发展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不断提升我国第二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建设良好的数字生态,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由相关部门牵头,联合平台、行业协会、专家智库等组成产业数字化促进中心,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
④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平衡
l进一步降低地区之间的贸易成本。要利用数字经济来打破贸易保护,降低库存成本从而降低货物贸易的成本,为我国货物和服务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
l切实降低地区、行业之间的劳动流动成本,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基本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
l深化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⑤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l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城乡差距。要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l降低城乡要素流动、产品流动的成本。大力促进城乡之间资本流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提高农村投资水平。
l促进我国农村、农业投资水平提升。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础设施建设。
⑥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l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稳定我国进出口水平。坚持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同时,实现高水平的外需扩大战略,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实现多元化的对外进出口战略。
l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外资企业优惠措施。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l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完善跨境电商结构,推广跨境电商的人民币支付。
l加强国际合作,形成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创新产业链。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合作,提高进出口服务贸易。利用《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现跨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合作,并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⑦ 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l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切实提高直接融资的规模。要拓宽企业融资途径,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要完善我国股票市场改革,解决上市公司融资问题。
l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要加强存款利率监管,推动提升利率市场化程度。减少对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波动幅度的管制,健全利率走廊体系。
l规范资本市场,保障居民通过资本市场得到合适回报。
l应用大数据和系统科学,加快风险预警和评估,实现对资本市场全面的健康监控与预警。
⑧ 强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
l强化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严格落实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l完善要素市场分配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l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提高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
⑨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打造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一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相关课程,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加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实现关键技术与人才培养的自给。二是完善学科体系,出台培养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方面的各类学位项目。三是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地方高校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四是加大在职培训,推进制造业相关领域人才的在职培养。五是加大农民工培训,助力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数字化程度。
推进教育均等化建设,提升我国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一是通过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来提高我国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二是推进我国教育均衡化建设,优化全国人才资源的配置,通过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加强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配置,同时对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区域提供人才支持和激励措施。
来源:国家治理杂志
原标题:《龚六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作者 | 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龚六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该如何进一步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与着力点?下面请跟着小编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1
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增长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Ø 保持GDP的合理增长速度是实现新发展阶段任务的根本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2019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2023年我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与高收入国家门槛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但这也对我国经济增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保持GDP增长的合理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Ø 避免“增长陷阱”需要我国保持经济增长合理速度
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比较大的分化,出现了所谓的“增长陷阱”问题。避免“增长陷阱”同样需要我国保持经济增长合理速度。
比较世界主要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的经济增长特点,可以看出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人均GDP一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第二类是以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人均GDP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第三类是以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国家,人均GDP增长速度中低速。第四类是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经济增长率非常低。


图片来源:国家治理杂志
图1显示了这些国家在人均GDP的各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差异。造成上面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经济增长出现差异。
2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需要新的发展理论
Ø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分化、经济增长预期下降,世界贸易水平下降。各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世界经济预期下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呈现分化。这些现象会影响需求,随之世界贸易会下降。
世界呈现高利率、高风险的态势。世界通货膨胀水平呈现不同国家出现不同态势。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处于高位,高利率使得国际债务风险加大,国家主权债务的成本急剧上升,违约风险加剧。
世界经济增长的分化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复杂使得各国货币政策调整不确定性增加。一是发达国家2024年货币政策会转向,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二是东亚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具有极大不确定性,日本在今年3月份就改变了20年以来一直实施的负利率政策。
Ø 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改变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达到126.1万亿,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占世界制造业比重约30%。我国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资本和劳动力驱动)转变到开始以创新为驱动力的转变,为此,我国经济发展要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
基于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从以出口为导向转为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Ø 新阶段的发展动力改变,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这一理论需求,对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丰富和拓展。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人们对全要素生产率认识深化的过程。基于中国经济实践构建新质生产力理论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加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也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和指导意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具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人才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形成有利于将综合优势加速转化为新的比较优势。
3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Ø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

图片来源:国家治理杂志
因此,一个经济体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一是不断提升TFP,二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三是传统要素的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根据分析,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增长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TFP的差异。同时需要在经济中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如数据),新的生产要素的引入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另外,还需要传统要素的升级改造。无论是新的要素的引入、传统要素的升级,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都是需要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增长和科技创新投入结构的不断改善。
Ø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第二阶段,要保持经济增长就需要:保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高;通过创新促进第二产业升级,保持第二产业增长率处于合适的规模和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持第三产业增长率比较高。
Ø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需要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来支撑。我国需要从制度层面的生产关系着手,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同时,畅通要素的流动,构建统一大市场,提高要素的效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Ø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经济增长需要内需(国内消费和投资)和外需(进出口)的共同作用。在关注内需扩大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外需对我国经济的作用,也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促进我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4
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① 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力持续增长,保持我国GDP中高速增长
持续提升我国R&D(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一是拓展R&D投入来源,一方面增加政府投入水平,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增加R&D经费投入,确保R&D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二是改善我国政府R&D投入结构,加大中央政府的R&D投入水平。目前R&D经费投入中中央政府投入占比小,这样导致我国R&D地区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三是加大对农村技术创新的支持。我国整体的R&D投入强度已经达到2.64%,但存在较大的行业差距,2022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R&D投入强度只有0.58%,食品制造业的强度只有0.7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还只有0.40%。
改善我国R&D投入的结构,加大R&D经费中的基础研究投入。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持续增加基础研究支出力度。二要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中98%以上来源于政府支出,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支出很少,需合理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多维政策工具鼓励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支出。
改善我国R&D经费的执行结构,加大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加快形成创新产业链。我国基础研究以高等教育学校、研究与开发机构为主,其在R&D基础研究中的占比分别是44%与49%,企业只有7%。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基础研究力度,丰富基础研究机构类型,拓展创新产业链。
② 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以国家数据局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职责定位,加快数据要素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统筹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对数据交易与流通进行有效监管,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多维数据治理生态。推动“三权分置”数据产权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快完善数据资产评估、数据流通交易、数据安全、跨境传输等基础市场制度,实现数据要素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完善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夯实我国数字核心技术的优势。要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完善数据循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企业主体积极参与。
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一是对数字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开发等新型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基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新型就业模式。二是通过大范围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推动数据与劳动和资本等传统要素协同,发挥数据规模报酬递增、低成本复制等特点,改善传统产品和服务,催生和培育数据型新产品、新服务,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从而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③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善数字经济结构,促进三次产业数字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一是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应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发展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不断提升我国第二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建设良好的数字生态,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由相关部门牵头,联合平台、行业协会、专家智库等组成产业数字化促进中心,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
④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平衡
l进一步降低地区之间的贸易成本。要利用数字经济来打破贸易保护,降低库存成本从而降低货物贸易的成本,为我国货物和服务在地区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
l切实降低地区、行业之间的劳动流动成本,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基本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
l深化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⑤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l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城乡差距。要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l降低城乡要素流动、产品流动的成本。大力促进城乡之间资本流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提高农村投资水平。
l促进我国农村、农业投资水平提升。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基础设施建设。
⑥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l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稳定我国进出口水平。坚持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同时,实现高水平的外需扩大战略,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实现多元化的对外进出口战略。
l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外资企业优惠措施。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l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完善跨境电商结构,推广跨境电商的人民币支付。
l加强国际合作,形成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创新产业链。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合作,提高进出口服务贸易。利用《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现跨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合作,并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⑦ 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l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切实提高直接融资的规模。要拓宽企业融资途径,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要完善我国股票市场改革,解决上市公司融资问题。
l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要加强存款利率监管,推动提升利率市场化程度。减少对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波动幅度的管制,健全利率走廊体系。
l规范资本市场,保障居民通过资本市场得到合适回报。
l应用大数据和系统科学,加快风险预警和评估,实现对资本市场全面的健康监控与预警。
⑧ 强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不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
l强化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严格落实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l完善要素市场分配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
l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提高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
⑨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打造新型的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一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相关课程,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加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实现关键技术与人才培养的自给。二是完善学科体系,出台培养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方面的各类学位项目。三是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地方高校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四是加大在职培训,推进制造业相关领域人才的在职培养。五是加大农民工培训,助力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数字化程度。
推进教育均等化建设,提升我国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一是通过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来提高我国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二是推进我国教育均衡化建设,优化全国人才资源的配置,通过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加强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配置,同时对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区域提供人才支持和激励措施。
来源:国家治理杂志
原标题:《龚六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作者 | 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龚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