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8日,深圳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在两会会议上,代表委员们认为,深圳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布局优势,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已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实施战新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工程,完善提升“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体系,抢抓产业风口,对深圳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产业高地来说意义重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们都提出了哪些具体建议吧!
以颠覆性技术助推未来产业发展
“在‘20+8’产业布局基础上,全面覆盖未来制造、未来服务、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产业方向,尽快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和深圳特点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全球领先。”市人大代表王锦侠表示,建议市政府更加重视推动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新一轮“三个革命”,即技术、工业、产业革命,孕育爆发地、新质生产力成果展示地、新型工业化标杆示范区。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积极致力于助力深圳“20+8”产业集群的发展,并联合广道数字成立“大数据&AI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这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具体化“20+8”集群战略的重点签约项目。双方将利用“AI+大数据”技术,围绕“湖仓一体与智能计算”、“公安政务知识图谱”、“工业机器视觉”三大领域展开技术研发,有效解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数据治理问题以及各垂直领域的应用决策问题。正如代表委员所言: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联合实验室正乘着数智产业发展的东风,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创造出领先的科研成果,展现出强大的科技“硬核力”。
市政协委员吴宪建议充分发挥战新产业链主企业的作用,鼓励本地链主企业给予我市战新企业新产品快速验证通道与配套机会,赋予链主企业带动当地产业链配套能力高质量提升的责任担当和政策支持。同时建立健全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引导市场化链式服务实现新质生产力精准匹配,从研发创新到项目孵化加速到产业集群管理运营全链条纵深服务。
打造数字化产业高地
数字化、智能化,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市政协委员王志毅建议,量化产业数字化赋能效果,细化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凸显数字化转型对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完善基础建设,强化数字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完善科学研究支撑体系,夯实创新策源基础;并强化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数字化产业协同联动,联手攻关数字化领域的基础算法、算力等核心技术,共同打造数字化产业高地和示范应用高地。
市政协委员蒋希勇也表示,随着AI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算力作为一种基础设施,需求将越来越大。他建议构建“深圳市算力共享平台”,侧重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相对低成本、可靠且易于访问的计算资源服务,同时研究出台中小型AI企业购买算力补贴政策,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培育更多“灯塔工厂”
“灯塔工厂”代表全球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市政协委员孙方平建议参照“灯塔工厂”标准,鼓励和支持5G创新应用,发挥5G最大效能,支撑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他建议统筹规划工业用地,加大对行业头部企业的政策支持,推进具备条件的园区、厂房进行5G化改造,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将生产等低附加值工作交给机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优化深圳人才结构。
市政协委员俞浩对此表示赞同,他建议深圳支持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打造更多数量“灯塔工厂”,推动传统产业释放新质生产力。他提议推出专项资金政策,支持更多中小企业采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和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快培养和引进符合“灯塔工厂”工作需求的、能够解决企业关键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的工匠型人才,并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网络运营服务商,协助生产企业创新优质应用场景。
市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提出,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城市发展“集约度”,是深圳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的重要部署。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