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26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发起的“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评选活动结果公布。快来翻翻有没有你熟悉的名词上榜↓
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词
大语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大语言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它不仅能够生成自然语言文本,还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含义,处理各种自然语言任务,如文本摘要、问答、翻译等。2023年,大语言模型及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全球科技研究的热点。
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erative AI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复杂的算法、模型和规则,从大规模数据集中学习,以创造新的原创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创造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代码等多种类型的内容,全面超越了传统软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2023年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
量子计算
quantum computing
与经典计算不同,量子计算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它是能突破经典算力瓶颈的新型计算模式。量子计算机,作为执行量子计算任务的设备,以量子比特(qubit)为基本运算单元。2023年,我国研发的光学系统(“九章号”)和超导系统(“祖冲之号”)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脑机接口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技术。其作用机制是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2023年,科学家们开发了可以将神经信号转化为接近正常对话速度的语句的脑机接口,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
数据要素
data elements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2023年正式成立的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智慧城市是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而构建的新形态城市。2023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持续增加,技术不断革新,主要发展领域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应急和智慧交通等。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个体、组织、产品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2023年,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提升国内重点产品的碳足迹管理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柔性制造
flexible manufacturing
柔性制造是指一种应对大规模定制需求而产生的新型生产模式。它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的更新以及制造过程中的变动。柔性制造强调在生产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随着工业4.0的兴起,柔性制造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再生稻
ratooning rice
再生稻是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休眠的腋芽重新萌发成穗,再收一季的水稻。2023年,我国在中国空间站成功进行了再生稻实验,“太空水稻”获得了再生稻的种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可控核聚变
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
可控核聚变是可控的,能够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在地球上建造的像太阳那样进行可控核反应的装置,称为“人造太阳”。2023年,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已经在多个实验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三号”面向全球开放。
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它们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同时也是审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
其中,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高效正确的数据作为基底,利用数据与算法的双重驱动,才能实现更加精准的应用落地。广道数字核心产品湖仓一体与智能计算数据库(LakehouseDB)实现了海量异构数据的统一存储、计算、开发、管理和服务,以创新的湖仓一体架构为大模型生成式AI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底座,实现数据质量与数据价值的提升,帮助用户以低成本存储应用大规模数据,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智慧城市是以数据为核心的城市体系,数据要素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道数字一直致力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数字化。公司的多维数据融合治理平台,通过充分挖掘数据要素的潜能,促进数据的融合与治理,为公安、解放军部队、综治办等管理部门提供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智慧社区治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大数据解决方案,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浪潮中,广道数字也将更加理性地审视未来,持续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不断突破数智化创新技术,创造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部分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柴如瑾 张蕾